一種生態有機型的可持續循環農業生產新模式--魚菜共生
該新概念的運用,實現了魚、植物、微生物間的和諧相生,可以使有效的水資源最大化地利用于養殖與種植,特別是養殖過程中魚類排泄物與飼料殘渣是成為養殖 水污染惡化的主要來源,這對于高密度節水型的工廠化養殖來說是一大關健的技術問題,如果沒有卓著的水處理能力,是難以做到水資源的循環利用,讓缺水或少水 的地區能高效地利用水資源.在常規的工廠化養魚過程中,通常是以結合物理化學綜合處理方法得以解決,它能使水質得以有效修復處理,但成本過高,除了涉及到 相關設備與設施外,運行成本及電費也是一筆不小的投入,針對這些問題我們用植物與微生物的生物處理方法來取代原來的氨氮等污染物處理的物理化學裝備,既可 以降低成本,又可以使生產更方便,管理更簡單,減免了繁瑣的設備操作與管理,讓工廠化養殖輕松而有機地與微生物及植物技術相結合,形成了一種特有的養殖種 植模式.---這就是魚菜共生系統,它是當前工廠化養殖過程中,投入成本最低的一種集約化新模式. 這種菜魚共生的系統的運用可以讓缺水的西部地區的養殖業得以興起,因為它是一種閉鎖型高密度的工廠化模式,是普通養殖用水量的1/10,水資源的浪費得以 最小化,除了魚與植物蒸發吸收外,可以做的到零排放,這是其它任何一種養殖方式所不可比擬的.而且蔬菜的水培或氣培所需的營養正是高密魚類排泄物經微生物 分解后形成的營養水,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完美的共生模式,也就是引起水污染的氨與氮物質在硝化細菌的作用下形成了植物所需的硝酸鹽.而植物生長時根系分泌的 抗生素類物質又是提高魚類抗病性的生物藥源,微生物所具的強大分解能力,讓生物間的生態平衡及物質循環得以良性化的維持,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有機農業項 目,經科學研究及生產實踐表明,魚與菜間的生物空間面積,以1:5為最佳,一個空曠的場所或溫棚通過科學的區劃就可以建成一個集養魚與種植為一體的生態系 統,利用這種系統所具有的生態平衡與物質處理循環能力,達到水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水質的良性化,與發展的可持續化,是未來城市郊區養魚業及蔬菜產業發展的 一種有機結合方式,它必是未來農業發展趨勢中的一個潮流性生產模式.它可以在少水或沒有自然江河湖泊的陸上實現養魚,甚至可以在室內或地下室實現規模化的 養殖,是人類解決魚與蔬菜產品的一種最先進生產模式. 目前,這種系統的運用還是處于啟始階段,許多養殖與種植的技術體系也還是正在形成,但就憑它所具的高效益,少投入,易管理,純有機生態的特點,相信不久就 會在我國得以普及與推廣,特別是教育上,也還顯露出它巨大的市場商機與前景,因為該技術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它所涵蓋的學科范圍是極為廣泛的,包括,魚、微 生物、植物、機械,物理、化學、自動控制等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育的好素材,更能培養學生對大自然興趣,對科學的熱愛,是一種集成度高,技術含量高 的教學模型或模具。可以靈活地設計,與小巧化,因地制宜式的應用,甚至可以在教室內的一角建立起一個供教學用的魚菜共生系統,讓學生的學習做到有學又有 習,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熱情與激發學習與思考的靈感,更能培養學生的創造發明與動手能是,是培養未來人才的一種需要,是學習生物技術的最好教材。 當然,魚菜共生系統更是解決非洲等缺食物國家的一項偉大的菜籃子工程,利用該系統建立起的菜籃子工程具有易推廣易普及,投入又省的高效益可持續發展型新農業,在國內與國際上皆具廣闊的發展前景與市場空間
|
2019年10月12日 17:05
?瀏覽量:0